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国内动态  > 正文

苏门家风 浸润人心|全球观察

时间:2023-04-05 09:01:51     来源:环球网

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,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。苏洵、苏轼、苏辙三父子,以深邃的哲学思想、卓越的政治实践、辉煌的文学成就和丰富的人生体验,在苏氏家族内部形成了读书正业、孝慈仁爱、为政清廉的家庭风气,也滋养着后世子孙的精神气质与品德修养。

寓教于名

轮辐盖轸,皆有职乎车,而轼独若无所为者。虽然,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。轼乎,吾惧汝之不外饰也。


(资料图)

天下之车莫不由辙,而言车之功者,辙不与焉。虽然,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。是辙者,善处乎祸福之间也。辙乎,吾知免矣。

——苏 洵《名二子说》

为什么会给大儿子取名“轼”呢?苏洵解释说,轮、辐、盖、轸这些车的部件都有各自的功能和职责,但“轼”却没有具体的分工,虽然如此,没有“轼”,这辆车就不能称其为一辆完整、完美的车。“轼”是古代战车前的横木,处在最前端,最醒目的地方。接着,苏洵感叹道:“轼乎,吾惧汝之不外饰也。”这说明苏洵已经看出了苏轼锋芒初露,正义直言的性格,就像永远展露在车前的“轼”一样。但从另一方面讲,“轼”处在车前端的显要位置,要凭借它才能一览天下。苏轼给自己表字“子瞻”,也是由“轼”引申而来的。

在讲到苏辙的时候,苏洵说,天下的车,经过之后都会留下“辙”,但在对车论功行赏的时候,似乎与车辙无关,即使发生车毁人亡这样的祸患,也不会殃及车辙。所以,车辙可处于福祸之间,平平安安度过。苏辙相较于哥哥来说,性格含蓄,冲淡平和,善处祸福之间,他表字“子由”也是由“辙”引申而来的。

敬贤修德

庆历三年,轼始总角入乡校。士有自京师来者,以鲁人石守道所作《庆历圣德诗》示乡先生。轼从旁窃观,则能诵习其词,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?先生曰:“童子何用知之?”轼曰:“此天人也耶?则不敢知;若亦人耳,何为其不可?”先生奇轼言,尽以告之。且曰:“韩、范、富、欧阳,此四人者,人杰也。”时虽未尽了,则已私识之矣。

——苏 轼《范文正公文集叙》

苏轼在乡塾学习期间,表现出很高的天赋。有一天,从京城来了一个人,把石介写的《庆历圣德诗》拿给乡塾先生看,诗是赞颂韩琦、范仲淹、富弼、欧阳修等人的“庆历新政”。苏轼偷偷地凑到先生身旁观看,看了几遍,便把诗背下来了。诗中所称颂的韩琦、范仲淹、富弼、欧阳修等人,苏轼从未听说过,他好奇地问:“先生,这诗中赞颂的人,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?”先生见苏轼满脸稚气,就说:“这个嘛,你还是个孩子,何必知道呢?”苏轼听了,有点不服气地问道:“先生,如果这些人是天上的人,那我自然不敢知道他们,但如果他们也和我一样是地上的人,为什么我就不能知道呢?”先生见苏轼说得有理,不禁称奇,就详细地告诉了他“庆历新政”和韩、范、富、欧阳四位天下豪杰的经历。苏轼听后,虽然当时还没完全明白先生所说的话,但心中已暗暗记下这些豪杰们的故事,并立志今后也要如他们一般成为有贤德的人。

铭砚教子

以此进道常若渴,以此求进常若惊,以此治财常思予,以此书狱常思生。

——苏 轼《迈砚铭》

宋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长子苏迈被朝廷任命为饶州德兴县(今江西德兴市)县尉。这是苏迈第一次赴任,苏轼亲自为儿子送行,送至江西湖口才分别。临行前,苏轼赠送了一方砚台给儿子,并题写《迈砚铭》:“以此进道常若渴,以此求进常若惊,以此治财常思予,以此书狱常思生。”意思是用它来学习圣贤的道理要如饥似渴;用它来习写文章,要不停地进步,时出新意令人吃惊;用它来记录和治理财务要时常想着给予他人;用它来书写狱讼公文要时时想着放人生路。苏迈在父亲的熏陶和感染之下,品行端正、好学上进。“乌台诗案”期间,苏迈一直跟随父亲,给了苏轼无微不至的照顾和莫大的安慰。苏迈在任江西德兴县尉时,为官清正廉洁,有政绩。苏轼在《与陈季常书》中说:“长子迈作吏,颇有父风。”

(资料整理:朱 玥)

标签: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