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国内动态  > 正文

代糖阿斯巴甜陷致癌争议 专家称不用担心国内添加剂安全性

时间:2023-07-02 15:35:13     来源:钛媒体APP

图片|钛媒体编辑拍摄

在世界范围内使用了50年的代糖添加剂阿斯巴甜或迎来命运的转折。6月29日,世界卫生组织下属跨政府机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发布声明称,在“危害识别”研究中,已经评估了阿斯巴甜的潜在致癌作用。接下来,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(JECFA)将展开进一步的检测和风险评估。最终,两大机构将于7月14日同时发布结论。

针对这一事件,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,从安全性上讲,只要得到了政府认可并通过审批的添加剂,都是安全的。他建议,目前来看,只要用显微镜去寻找问题,任何产品都能找到安全性漏洞。“可以让子弹多飞一会,等待专业人士的评价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在种类繁多的添加剂中,有天然提取,有发酵,有合成多种类型。据钟凯介绍,从科学的角度,世界各国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会以统一的毒理学技术手段,衡量添加剂的安全性。

但并非所有的调研结果都能得到普遍的肯定。

针对前述IARC的观点,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 (ICBA) 在官网发布的声明中称,阿斯巴甜审查泄露报告观点具有误导性,更全面的审查正在进行中。

其执行董事 Kate Loatman则表示:“虽然 IARC 现在似乎准备承认,阿斯巴甜对消费者的危害并不比芦荟全叶提取物大,但公共卫生部门应该深感关切的是,此泄露报告的观点与几十年来十分有力的科学依据相矛盾,并可能会误导消费者摄入更多糖分,而非选择安全的无糖和低糖选项——所有这些都是基于不可靠的研究结果。”

ICBA表示,由于全世界 90 多个国家/地区的食品安全部门的安全性测定均得出了正面结果,该机构对阿斯巴甜的安全性充满信心。

不过,此次针对阿斯巴甜的调查,并非只有IARC一家机构。联合国粮农组织/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(JECFA)也将于同一天发布对阿斯巴甜安全性的调查结果报告。

据钟凯介绍,联合国粮农组织/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(JECFA)是真正的添加剂安全性的权威,他们同步发布的评估结果更具备可信性。

事实上,早在此次调查报告之前,很多甜味剂,尤其人工合成的甜味剂都经过了不止一次评估。其中,仅美国就对阿斯巴甜进行了5次评估,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盟也分别对其进行了多次评估。而赤藓糖醇在1990年于日本上市后,在1997年通过FDA认证,目前已有多个60国家批准使用;罗汉果甜苷则在1995年和1996年相继通过美国与中国审批。此外,历史更为悠久的糖精、三氯蔗糖等产品,则经历了更多的评估,。

ICBA表示,与 IARC 披露报告的观点相反,IARC 的上级机构世卫组织于 2022 年 4 月发布的一项系统综述中得出结论,大量摄入低卡路里和无卡路里甜味剂(通过饮料摄入来计算)与癌症死亡或患任何类型的癌症之间“无显著关联”。

“中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批准原则相对保守,往往是在欧洲、美国、日本等国均已批准后,我国才会通过审批。因此可以看到,我国审批的代糖产品都是已经得到世界的广泛应用,因此安全性不用太担心。”钟凯表示。

天然代糖或将取代人工代糖

关于代糖的争议尚未停止,但配料表干净、使用天然代糖仍是饮料行业的未来趋势。

近年来,人工代糖的占比逐年降低,天然代糖有取代人工代糖的趋势。根据英敏特数据库对2010-2020年代糖产品全球终端消费市场数据显示,十年间,人工代糖在全球市场的占比从91.84%下降至70.59%,天然代糖则由8.16%提升至29.41%。

阿斯巴甜遭遇调查的消息一经曝出,元气森林官方便发布消息称,元气森林全线产品不含阿斯巴甜。该公司还强调,元气森林配料表更干净,元气森林可乐0糖0脂0卡0阿斯巴甜且全线产品也不含阿斯巴甜。

而针对目前消费者对于代糖产品需求的不断变化,元气森林研究院院长王雪刚表示,在国家标准和科学研究之上,元气森林希望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,尽可能采用更好更天然的代糖解决方案。整体来说赤藓糖醇作为天然甜味剂是目前几乎是最佳的解决方案。

据了解,一方面,消费者对代糖产品安全性的要求更高,并且喜好天然产品;另一方面,低聚糖、阿洛酮糖、多种甜味剂的复配等功能性甜味剂的使用已成为新的趋势。

图片说明:常用甜味剂类型及特点

如今代糖使用以及较为成熟且广泛,但消费者仍然应该理性看待零糖食品饮料与肥胖之间的关系,钟凯强调系,无糖饮料可以控制能量摄入,但是决定胖瘦的关键因素是总体摄入能量,“无糖饮料不是减肥药。”

甚至有研究发现,喝代糖饮料多的人反而更胖了。但事实上,这个研究结果背后,有着很多混杂因素。人们并非是因为喝了无糖饮料才长胖的,是因为这部分人胖,才更愿意选择用无糖饮料解放自己。如果没有对总摄入量进行控制,还会更胖。

目前,针对代糖的争议仍在继续。这风波的背后,凸显了一直以来消费者对于相关产品安全性的隐忧。代糖的兴盛,源于人们对健康概念的重视,而唯有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对安全性的焦虑,代糖及其相关产品才可能脱离舆论困境,实现更加广泛的应用。(本文首发钛媒体App,作者|谢璇,编辑|房煜)

标签:

推荐文章